当前位置:首页 >> 统战理论
发挥独特优势 统一战线助力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5-07-20   浏览次数:
 又到毕业季,就业话题再受关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相继落地。在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门加快推出一系列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的举措。

  近年来,统一战线发挥人才荟萃、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从搭建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平台,到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定制服务方案,再到以创业扶持营造良好环境,以资源整合者、平台搭建者与服务推动者的角色,持续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精准对接让人与业“面对面”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解决企业招工与人才就业难题,统一战线积极搭建平台,化身“牵线人”。

  在湖南长沙,由致公党中央牵头举办的海归论坛今年进入第12个年头。5月30日,海归论坛第一次举办海归人才招聘会,5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现场发布500余个岗位。“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既懂国际规则,又扎根中国制造的人才。”参与招聘会的三一集团寻聘经理李春龙说道,“海归论坛搭建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平台,我们一上午就收到十几份简历。”特意赶来参加此次招聘会的李柚柚,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她与几家用人单位沟通后发现,不少企业还针对求职者所擅长的领域“私人定制”工作岗位,“这更利于年轻人成长”。

  在江苏常州,“同心同力同奋斗 青春留常创未来”统一战线助力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举行,百余家企业提供近500个岗位,吸引1200余人应聘;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政协系统“委员送岗‘就’等你来”专场招聘会走进河套学院,数十家委员企业计划招聘约2000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60余人。

  统战搭桥促成面对面交流,企业介绍发展规划、岗位要求和薪资待遇,人才展示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就此实现双向奔赴。

聚焦重点打出服务“组合拳”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就业市场面临挑战。由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2025年度“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已在多地启动,贯穿全年,力争推动百城联动、覆盖千校、组织十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提供百万个以上岗位。活动在湖北武汉启动之日,不少毕业生表示当场已找到合适岗位。

  随着“百城千校万企”品牌效应凸显,民营企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功能也越发受到认可。该活动来到云南时,一些毕业生对媒体表示,现在更倾向于到优秀民营企业就业,机制更灵活、发展空间更大。

  甘肃组织的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期间,176场招聘会达成1.89万份就业意向协议,搭建起各类人群服务平台;在云南永仁,统战成员引入社会力量,“家门口务工车间”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近距离就业机会……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统一战线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用心为他们提供服务。

产教融合畅顺就业“新通道”

  现场招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及时雨”,很多民营企业还探索并参与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成为推动产教融合的“催化剂”,从而畅顺就业新通道。

  数据显示,中国建有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1万多所,每年培养毕业生超千万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体系探索的发展方向,统一战线推动企业与院校深度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6月2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推动成立全国“雨露计划”职业发展联盟,从“输血”到“造血”,促进稳定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

  “订单班”是企业与院校推动产教融合的形式之一。“相较于社会招聘和入职后再培训,订单班大大减少了企业招聘成本和运营成本。”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业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企业在全国多个省份高职院校合作50余个订单班,该企业的培训证书在安防、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影响力较大,即使学生再择业,也是很加分的履历。

扶持创业培育就业“新动能”

  多措并举助力就业的同时,各地统一战线也努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上海统战部门组建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科创服务团和专业服务团,链接行业资源,解决实际困难,发布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不少高校毕业生带着创新项目参与,在统一战线支持下迈出创业第一步。“未来属于年轻人,当前的资源、资金及社会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的关注度都远超10年前。”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参与论坛期间分享创业经历,并呼吁通过论坛等平台支持年轻人探索创新。

  在浙江宁波,“校地+”统战融合发展赋能青年创新创业,今年4月举办“青创·同行”年度重点行动发布会并启动“菁英荟”青年统战赋能成长训练营,吸引50余名高校博士专家团、创新创业导师、青创客等代表,推动青年创业跑出“加速度”。

(来源:《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