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师生共执笔·话廉润初心”廉洁文化征文获奖作品选登(四)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5日  点击数:
由校纪委、校团委主办,外国语学院党总支承办的“师生共执笔·话廉润初心”廉洁文化征文活动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大家以笔为媒、以文传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此次征文活动不仅展示了参赛师生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展示了广大师生学廉、思廉、崇廉、尚廉的精神风貌。近期,我们将陆续编发此次活动的获奖作品,供大家学习交流。
 
在青春的砚台里研磨廉洁
             ——当代大学生与千年廉洁基因的对话
一、清晨的教室:在琐碎日常中触摸廉洁的纹理
晨光熹微,教室里的第一缕阳光斜斜地洒在讲台上。作为班级学习委员,我的一天从收集、清点作业本开始。手中沉甸甸的作业本,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同学们对知识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有人会问:“学委的工作无非是考勤、留作业、收作业,和廉洁有什么关系?”我总会想起北宋名臣包拯的“不持一砚归”。  
在端州为官时,包拯面对名贵端砚的诱惑,始终恪守“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底线。包拯以“铁面无私”的品格而闻名至今,此故事也成为了官员拒腐的象征。如今的我们,虽无金银珠玉的考验,但日常考勤中的“人情分”、收发作业时的“拖延症”、组织活动时的“小私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贪”?某次班级评优,有好友私下求我“通融考勤记录”,我脑海中浮现的正是包拯离任时船舱空荡的背影。廉洁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琐碎日常中的每一次选择:“不因私情篡改考勤,不因懈怠拖延作业,不因便利侵占公共物资”——这些细节,正是廉洁文化在青春土壤中生根的起点。
二、书页间的清风:以踏实学习涵养清廉品格
自习室里,笔尖与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如细雨般绵密。一位同学悄悄推来一张纸条:“能不能借我抄一下试卷答案?”我轻轻将纸条推回,指了指黑板上杨震的“四知”典故。东汉深夜的那场对话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心中想起书上青铜鼎上的铭文所撰写的孔子拒改史书,孔子在修《春秋》时,权臣季孙氏送来金银,要求删改对其不利的记载。孔子将金银熔铸成鼎,刻上“史笔如铁”四字。鼎中烈火象征历史真相不可篡改,警示着我们:学术尊严的重要性。
学术诚信是学生时代的“廉洁战场”。曾听闻某高校学生因抄袭被取消学位,他在忏悔信中写道:“我以为一次作弊只是小节,却不知这是对知识尊严的践踏。”这又让我想起春秋时期的子罕,他拒玉时说的“我以不贪为宝”,在今日可以转化为“我以知识为宝”。当我们用AI智能代写论文、用拍照搜题应付作业时,看似走了捷径,实则丢掉了比分数更珍贵的品格。学委的职责不仅是平常的收发作业,更要以身作则,让每一份报告都浸透思考的痕迹,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诚信的宣言。正如明代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我们亦当以“一身清气赴考场”。
三、廉洁之花:工作舞台的绽放
学生会是同学们的“小政府”,我们的工作宗旨是为同学们服务。在学生会的各项活动中,廉洁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组织文体活动,还是开展学习交流,我们都秉持着廉洁、公正的原则,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受益。
记得有一次,学生会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在筹备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场地的安排、节目的筛选、物资的采购等。在物资采购环节,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选择价格稍高但质量更好的道具,还是选择价格较低但质量一般的道具。当时,有些同学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道具,以节省开支。然而,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后,一致决定选择质量更好的道具。因为我们深知,廉洁不仅仅是节省开支,更是对活动质量的负责,是对同学们的负责。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害活动的整体效果,让同学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大打折扣。
在文艺汇演当天,精美的道具和精彩的节目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刻地感受到,廉洁服务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优质的活动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坚定了在学生会工作中践行廉洁文化的信念,努力为同学们做好每一件事,让廉洁之花在学生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
四、藤椅与绿萝的对白:当廉洁生根于烟火人间
暮春的廉政教育基地里,焦裕禄那把藤椅的投影斜斜落在地上,裂开的藤条在光影中织成一张倔强的网。班级组织的廉政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中,讲解员指着焦裕禄的藤椅说:“这把椅子破得连藤条都扎手,但他坚持不肯换新的。”有同学低声感叹:“现在没必要这么苦了吧?”我摇摇头,想起焦裕禄女儿看“白戏”的故事——他批评女儿后补交的不仅是两毛钱戏票,更是一种“不搞特殊化”的信念。
廉洁文化从不是要求人人清贫,而是警惕特权思想的滋生。作为学生干部,我曾因“方便管理”将公共物资带回家使用,直到读到清代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顿时面红耳赤。次日便将物资悉数归还,并在班委会上提议建立《班级物资登记表》。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正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对青年的呼唤:“在学生会经费使用中公开透明,在评奖评优时拒绝拉票,在志愿服务中不求回报”。就像孔繁森用工资供养藏族孤儿,我们也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为班级图书角添置新书——廉洁从不是剥夺,而是让集体利益在阳光下蓬勃生长。  
当夜整理班级物资柜,去年运动会剩下的三箱矿泉水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塑料包装上的保质期像道伤疤。忽然有风掀开窗帘,墙上廉洁海报的竹叶沙沙作响,恍惚间那些竹枝竟与藤椅的裂痕重叠成同一道诫语。次日清晨,晨露正顺着绿萝新抽的嫩叶滴落,在签到表上晕开一朵透明小花。
“班费采购能不能用这笔钱?”班长指着捐赠的结余款。我们蹲在走廊争论时,保洁阿姨正擦拭“孔繁森资助贫困生”的展板。她突然插话:“当年孔书记揣着工资翻雪山,钱袋子磨破都不肯截留一分。”阳光穿过她扬起的鸡毛掸子,细碎绒毛在空中织成金色经纬,仿佛为我们的辩论划定坐标。
最终购置的绿萝摆进教师办公室那天,老教授摘下老花镜擦拭:“这让我想起在兰考调研时,焦裕禄办公室窗台的瓦罐里也养着绿植。”他枯枝般的手指轻触叶片,“知道为什么是瓦罐吗?他说'瓷盆太贵,能买三斤救济粮'。”此刻藤蔓正攀着窗格生长,在廉洁承诺书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无数慎独慎微的注脚。这些经历将始终停留在我心中。
五、血脉里的基因:让传统美德照亮未来征途
寒假回乡,姥爷翻出族谱给我看:“咱们家祖上是教书先生,族训里写着‘非己之利,纤毫勿占’。”这句话与东汉杨震的“四知”精神遥相呼应,让我突然明白:廉洁文化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在组织“廉洁家风”主题班会时,我分享了张伯行的檄文和家族的祖训。一位同学动情地说:“我妈妈是社区医生,总有人送红包求关照,但她每次都退回。她说,收了红包,听诊器就听不清心跳了。”这番话让我想起海瑞备棺上疏的壮烈,也让我看到廉洁精神在当代的鲜活传承。我们邀请教师家庭讲述“廉洁家书”,收集校园里的“清风故事”,将学生设计的“莲花”廉洁海报贴满走廊——这些行动,正在让教室里的廉洁种子长成一片森林。  
六、结语: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的廉洁答卷
晚自习结束,我离开教室时,月光恰好照在墙上的班规栏:“考勤:公正;作业:守时;班费:透明。”这些朴素的字句,与包拯的端砚、子罕的美玉、焦裕禄的藤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廉洁叙事。  
三千年前,子罕以“不贪为宝”;三百年前,张伯行以“一丝一粒”守护名节;三十年前,孔繁森以生命诠释奉献。今天的我们,或许无需面对生死抉择,但依然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本心:当同学请求考试“放水”时,我们选择守护公平;当网络抄袭唾手可得时,我们选择尊重原创;当集体利益与个人便利冲突时,我们选择大公无私。  
廉洁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青年一代用双手捧出的赤诚。它藏在班委清点作业的指尖,写在学生干部公示的账目里,融入教师批改试卷的红笔中。让我们以廉洁浩然正气温润青春之路,让教风、学风、家风在清朗的天地间生生不息——因为,每一代人的廉洁坚守,都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对未来最美的期许! 
杜可心
文学与历史学院
汉语言文学1班
202401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