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地环学院“燕赵青行·躬育使命”生态文明践行先锋队,在新闻与传媒学院三名学生的专业指导下,生态文明宣讲视频拍摄迎来关键节点,团队同步推进核心素材拍摄与后期制作工作。这意味着宣讲视频进入从创意构思到视觉呈现的关键转化阶段,为后续向公众生动传递环保理念奠定坚实基础。
在校园广场与滹沱河沿岸,先锋队队员分工协作,完成多组核心镜头拍摄。校园场景中,“危害转盘”互动环节紧张进行,队员聂聿白、刘亚辉手持问题牌与观众高频互动,通过“纽扣电池含哪种剧毒金属”等趣味问答,将汞、镉、铅等重金属危害转化为直观认知。画面中,生锈腐蚀的废旧电池特写,与“1节一号电池污染1立方米土壤”的字幕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滹沱河岸边,团队聚焦生态修复成果拍摄:光伏板与湿地共生的循环经济场景、队员付佳媛通过展示自制“生物网”以及“震旦鸦雀”特写照片等镜头,生动诠释“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保险丝”的核心观点。拍摄过程中,团队克服自然光变化影响,采用多机位协作与跟拍手法,确保既能捕捉宣讲员的专业讲解,又能完整呈现滹沱河芦苇岸线的自然之美。
本次拍摄与制作聚焦三大创新:一是实现危害数据场景化呈现,如用废旧电池污染土壤的实际面积,佐证重金属的环境破坏力;二是强调公民参与,通过“3步正确处理废旧电池”“阳台种菜减塑”等实操指南,降低环保参与门槛;三是贯穿“问题-解决方案-行动号召”逻辑链,从电池污染危害到滹沱河治理经验,最终引导观众成为“回收践行者”“数据记录员”。
本次拍摄完成的20余组素材与初步特效小样,为系列短片奠定了“硬核知识+生动表达”的基调。拍摄一结束,团队便马不停蹄投入到精剪与配音阶段,经过数日的连续攻坚,目前已完成初步剪辑版本,让环保知识与生态理念在镜头语言中逐渐清晰鲜活起来。“这些镜头里既有鱼类受汞污染的警示,也有湿地净化污水的希望。”队长王春婷说,“期待成品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环保不是口号,而是随手可做的小事。”后续,系列短片也将通过新媒体宣传、线上平台推送等多种方式展示,敬请关注这场“看得见的环保课”。
这些镜头里,既有对生态危机的深刻警示,也有对绿色希望的生动勾勒。从废旧电池的潜在危害到滹沱河的生态蜕变,从专业的环保知识到可落地的行动指南,团队用镜头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这不仅是一次影像创作的关键推进,更是一场生态文明理念的播种------当每一个看过短片的人都能从“知道”走向“做到”,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点滴行动便会汇聚成守护生态的磅礴力量,让绿色成为燕赵大地最动人的底色。
(供稿:团学 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