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8日,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2025年学术年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代表处、我校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北京地理学会、天津市地理学会、山东地理学会、河北省地理学会、河北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协办。
贺灿飞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及华北代表处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工作。他指出,华北地区学术年会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以及华北地区各省市区地理学会学术团体联系的桥梁纽带,为区域内科研、教育和管理单位进一步密切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同时扩大了地方地理学会在省际间的交流,密切了学会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地理学会将一如既往,团结带领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塑造新优势、展现新作为。
王永芹代表年会承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发展成绩及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她指出,本次年会的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从空间尺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探索,是融合研究助力区域治理的有益实践,是推进华北地理学长足发展的有力举措。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激荡思想、分享洞见、凝聚共识,携手绘就华北地理学发展的崭新蓝图,共同谱写新时代地理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开幕式后的大会报告环节,由天津市地理学会理事长孟广文,天津城建大学校长王中良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华北地区代表处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贺灿飞,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兼华北地区代表处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沈彦俊,先后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二元水循环-地下水位-地面沉降-耦合演化-调控方案”“中国区域经济韧性”“融合机器学习的全球洪涝灾害风险模拟预估与适应研究”“高原湖泊流域系统碳水过程与收支”“华北平原深层包气带氮素累积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的大会报告。

在分会场环节,94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华北地区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华北地区乡村发展与文旅融合”“国土空间规划与时空大数据计算”“中学地理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8个分会场做了学术报告。
本次年会成功搭建了华北地区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转型:华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地理学的专业智慧与解决方案。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我校与各参会单位及代表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供稿: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科研处 撰稿:高康宁、姚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