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认证”应知应会明白纸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

0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0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必备)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核心要义,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强调从以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03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04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05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持续改进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方面,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障指标,从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方面对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持续改进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设置评价二级指标,在师资队伍部分设置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有的各种机制、制度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跟踪、评价与改进

 

06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07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

 

08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6”“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不通过三种。

 

09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10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1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必备,即最基本的培养目标)

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12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座谈准备)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1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14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对象是什么?

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已有三届毕业生的师范类专业。

 

15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熟悉)

1培养目标1践行师德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

2培养目标2学会教学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

3培养目标3学会育人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

4培养目标4学会发展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16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熟悉)

本专业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石家庄,面向河北,辐射京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扎实学科知识与科学素养、突出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与反思研究能力和宏通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在以中学为主的各类学校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教师。要求本专业五年左右的毕业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 践行师德。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理解中国语言文字、中外文学经典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目标2. 熟练教学。能够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具备较高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在实践中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综合运用学科教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多元评价,熟悉语文教育现状,掌握语文教育规律,熟练驾驭语文课堂,具有教育问题意识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逐步成长为所在单位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

目标3. 育人管理。熟知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能够有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育培养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熟练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道德情操、文化积淀审美素养方面的育人作用。

目标4. 终身发展。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关注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发展动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善于吸纳语文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能够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解决语文教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够与教学团队有效沟通协作,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优化学习习惯、实现共同成长。

 

 

17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要求与对应指标点是什么?(熟悉)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理解中国语言文字、中外文学经典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理解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气质,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认同并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理解中国语言文字、中外文学经典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具备依法执教意识,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立志成为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

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从教意愿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具有积极向上的教学气质,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文底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做到为人师表。

2.1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敬业精神、职业理想;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2具备正确的师生观和教育观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信任并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富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细心;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文底蕴,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为人师表、化人育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熟知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思想;掌握相关汉语言和文学现象的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做好知识储备和素养支撑。同时对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

3.1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理解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地位和独特作用;理解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同时对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

3.2形成过硬的学科能力

具备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现象的基本研究方法,具备汉语言文学学科基本专业素质,有机融合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

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三字一话”教师基本功;深入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多元评价;能够结合教材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结合语文学科新动态积极参加相关教研活动。

4.1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效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发挥“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4.2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够依据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语文学科领域的新动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语文学科教学的项目研讨或科研活动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班级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初步具备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增强德育和班级建设的基本能力;具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识。

5.1具备中学德育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初步具备保护、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2具备班级建设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真挚情感,并初步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策略方法,具备依据学生实际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识积极完成班主任工作实践。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初步掌握学科育人、环境育人的内涵与方法,能够初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创设益于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具备通过组织参加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实现育人目的的意识。

6.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养成教育的基本知识与一般规律,能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审美性质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初步在综合育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涵养。

6.2 具备育人活动和社团活动的能力

初步掌握学科育人、环境育人的内涵与方法,具备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识。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

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关注国内外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态,结合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了解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语言文字、文学经典、教育教学等知识的新发展,并能对相关知识及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初步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7.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具备积极主动获取语文相关学科知识、语文教学相关知识的意识,并能根据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7.2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

积极了解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语言文字、文学经典、教育教学等知识的新发展,并能对相关知识及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初步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连续的反思取得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共同进步。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作用,具备小组沟通、合作共进的意识,并能积极运用相关技能方法融入教学团队工作,有效沟通协作、合作探究,实现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8.1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切实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尽快融入教学团队,具有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学习体验。

8.2掌握人际沟通方法

掌握人际交往基本方法和技能,发挥自身语文学科特质优势,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交流,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