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石家庄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推动了地方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道路。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李保国同志学习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率先组建成立“石家庄学院革命老区科技扶贫志愿服务队”。该团队以学院博士教授的老师为主,包括生物工程专业部分学生,致力于燕山和太行山的革命老区扶贫的志愿扶贫工作,团队负责人是石家庄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姚清国教授,兼任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长期致力于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姚清国教授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队员深入平山、阜平、灵寿等贫困山区,扎根农村,科技兴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落后贫穷山区的百姓开展食用菌栽培,有利的推动河北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年姚清国教授被聘为灵寿县政府特聘农业专家,阜平县政府专家顾问,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农博士在行动”客座教授。2021年所带领的“石家庄学院革命老区科技扶贫志愿服务队”被评为河北省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
1. 开展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2015年,阜平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发展食用菌产业。因为当地农民没有种菇经验,开展栽培技术培训十分关键。 姚清国教授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组建科研团队,带领师生深入到地处偏远的阜平县天生桥镇、龙泉关镇骆驼湾镇、等地了解气候条件及食用菌种植的有关情况。姚清国教授深入菇棚,实地查看食用菌的生长状况等,并现场为村民们开展技术讲座,解答食用菌栽培技术难题,手把手教授村民栽培香菇,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无私的回报给革命老区人民,带动当地农民通过种植香菇脱贫致富,近五年他带领的团队在当地开展技术培训五十余次,培训农民超过5000多人次;自2018年起担任河北广播电视台“农博士在线”栏目的客座教授,为农民传递食用菌栽培知识,提高产业技能,向大众普及食用菌饮食知识,引导健康消费理念。
2、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老区产业竞争力
革命老区大多数都在偏远山区,经济和产业技术落后,香菇液体菌种技术是一项生产周期短、产品质量高且便于机械化生产的食用菌制种新技术,但该技术工艺流程复杂、操作难度大,国内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先例,阜平县购进液体菌种的生产设备后由于实验不成功,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姚清国教授得知该情况后立即带领团队奔赴该企业,一头扎入生产车间开展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转变研究思路,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当时正值暑期,香菇菌种车间生产酷暑难耐,温度极高,为了找到发酵失败的原因,亲自钻进2层楼高的液体发酵罐中,用手电照明一点一点的仔细的查找问题,汗水浸透的衣服,终于在液体发酵罐的内壁发现漏点,找的了其中菌种污染的原因,期间姚清国教授80岁老母亲病危住院,他开车将母亲匆匆送到医院住院,安排好姐姐照看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去车间进行试验,没能在母亲弥留之际多照顾老人几天,这是他终生难以弥补的遗憾。团队中类感人的事例还很多,有的女老师孩子还小,将孩子留在家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常驻到革命老区开展志愿服务。有的老师自己不会开车,辗转多次长途客车到山区志愿服务。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攻克香菇液体菌种的技术难题,通过小规模示范,然后进行生产基地的大规模推广,在中国首次实现3000升体积的香菇液体菌种发酵生产,该技术的使用,使香菇每个菌棒的接种成本从0.25元下降到0.08元,培养时间从60天减少到20天。2020年该技术在阜平成功投产并在全县进行推广,使阜平香菇菌种的生产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年产香菇菌棒3000万棒,产值4个多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助力了368户建档贫困户在2020年整体脱贫。助力当乡村振兴任务。
2019年暑期,正是阜平县食用菌生产的的关键时期,由于夏季气候比往年温度高,发菌棚出现大规模的链孢霉污染事件,造成很多菌棒烂棒,个别栽培户受损严重,如果继续发展,可能造成附近其它发菌棚接连感染,造成全县的食用菌产业灭顶之灾,接到求助电话后姚清国教授带领学生紧急赶到阜平县,扎入菇棚仔细查找感染的状况,查找前期生产流程中可能感染的关键环节,并连夜分析研究原因和讨论对策,最终解决了杂菌污染的问题,避免了阜平食用菌栽培户的进一步损失。
近年来,姚清国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积极联合帮扶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科技厅项目。主持课题3项“香菇液体菌种技术推广示范”、 “还原性液体菌种的示范和推广”和“香菇液体菌种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广”, 并将液体菌种栽培技术在阜平县进行了示范推广,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食用菌制种方式,缩短了制种时间,节省了制种成本,提高了菌种质量,便于工厂机械化生产。提高了食用菌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采集野生菌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
食用菌产业中菌种是技术关键,当前国际上优良的菌种资源都垄断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中,是我国食用菌发展中“卡脖子的”问题。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就是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优质菌种,而开展野生菌资源调查,收集保藏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关键。姚清国教授每年暑期带领团队人员深入太行山、燕山的深山老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次姚清国教师带领2名学生在承德滦平县碾子沟附近的山上开展野外调查时,突然从一个山沟里窜出一群野猪,咆哮着向这里扑来,情况万分紧急,幸亏有当地上山老乡赶到才及时脱险。五年间志愿服务队对太行山区和燕山山区的野生菌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并采集了大量宝贵的野生菌菌种,建立了野生真菌种质资源库,为河北省乃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菌种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4、培养食用菌人才
目前,由于食用菌栽培产业大多在山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不强,从业人员多为农民,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急需食用菌相关的技术人才,但河北省的大专院校还没有开设食用菌专业,无法直接进行食用菌从业人选的培养。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结合其他学校和食用菌企业在学校成立了食用菌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吸纳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参与食用菌方面的科技创新类的比赛,尹永俞等学生参加科技项目获得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胜奖。同时每年有3-5名学生把食用菌技术攻关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通过与食用菌研究相关的科研锻炼,丰富食用菌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毕业生走上社会便成为食用菌企业急需的理论兼实践的技术骨干,为促进我省的食用菌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回首在志愿服务走过的五年,点点滴滴涌心头,姚清国教授至今仍清楚记得第一次带领团队到阜平的时候,一位老太太对他说“你们大学老师都是有知识有文化人,希望你们老师能留下来,只有你们在,我们种蘑菇心里才有数”,这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声,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将谨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科技成果用于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上,把论文写在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坎里。
图1 深入百姓菇棚解决栽培难题
图2 举办河北省菌种技术培训班
图3 深入太行山和燕山地区原始森林进行野生蘑菇采集
图4 到河北广播电视台开展技术讲座